您现在位置:今日临沂 >> 书画艺术 >> 浏览文章书画艺术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有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俱进。”我们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理论,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改革的中国模式、经济发展的中国道路,都得到了实践的检验、世界的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成功实践进行的理论概括,是用中国理论讲中国故事。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富矿”。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是时代赋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使命。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以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
第二,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发展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第三,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要使人民生活更为宽裕,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要使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这是以人民生活水准为标准的发展进程。
第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为此,“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上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价值观。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特征。
《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无产阶级揭示的理想社会就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反映无产阶级对未来社会的向往和为之奋斗的决心。
习近平经济思想明确宣示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这个思想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属性,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面对不同群体的经济利益,不能被某个利益集团绑架,必须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谋求包括各个利益群体在内的全体人民的福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以增进人民福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共享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推动发展与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生产关系与相应的经济制度和体制超越了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毅然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幕。
根据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两大目标,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共同富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收入差距也随之扩大。进入新发展阶段,针对新的社会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这表明他所关注的,不是一部分人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
从2013年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到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经过不懈奋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上述规定性表述,也就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科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线属于时代命题。马克思创立政治经济学时,其任务是分析资本主义,其使命是推翻剥削社会。因此,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主线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相当长时期偏向生产关系,主线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问题。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线是:
一是研究对象偏向生产力研究。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进入生产力领域,其对中国经济的解释能力及指导作用就会越来越小,难以科学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是动员一切发展生产力的要素。这涉及对生产力要素的准确理解。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力要素概括为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而从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很显然,简单劳动的三要素,已经无法概括当今时代的生产力要素。随着科技进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融入生产力发展过程,管理、数据等都是生产力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力包含哪些层面?邓小平强调,不能只讲发展生产力,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方面讲全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总的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力有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解放生产力,涉及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二是发展生产力,涉及的是生产力各种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协同作用;三是保护生产力,涉及的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的系统化的经济学说。
二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涉及富裕和共同两个要求。在改革开放伊始,为了尽快使人民富裕起来,我国实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任务已经完成,但相对贫困问题仍然突出。推进共同富裕就要求由克服绝对贫困转向逐步克服相对贫困。其路径就是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人民群众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在民生改善中有更多获得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这样,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
新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政治经济学的时代问题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新发展阶段内涵丰富,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阶段。今天我们所处的新发展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
第二,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的变化过程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这就是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其中有两个重要表现:一是结构优化,经济结构调整要从以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二是动力转换,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另一方面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日益增长。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表明:发展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方面是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所谓发展的不平衡,指的是存在发展的短板,涉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短板、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地区发展方面的短板等。所谓发展的不充分,最为突出的是由创新能力不足产生的核心技术供给不充分,由供给体系质量不高产生的有效供给不足。改变这种状况成为发展的着力点。
关于新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提出了问题导向的要求。对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来说,问题导向最为重要的是时代问题导向。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进入新发展阶段,要从时代条件出发创造性解决政治经济学重大理论问题,才能发展和创新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是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导向。眼下,我们面临着一系列与低收入阶段不同的新的重大发展问题和一系列挑战。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是人民群众的需要由数量需要转向质量需要。解决不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成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二是高质量发展问题导向。由于传统的依靠资源投入的发展动力衰减,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发展的着力点必须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加安全的发展。这是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我国长期的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习惯于关注速度增长,对发展质量的研究相对缺乏。相关的一系列经济问题就成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所在。
三是现代化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方面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所有这些都需要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研究生产关系的三个维度
总体上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围绕改革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的。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在已经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三个方面的制度一起称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习近平经济思想对这三方面制度建设都有突破性进展。
第一,完善所有制结构。一是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二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三是充分肯定非公有制经济在稳定增长、增加税收、促进创新、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四是明确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第二,完善分配制度。既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又要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其一,完善要素报酬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其二,促进共同富裕。一是完善按劳分配,鼓励勤劳致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提出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三是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的分配关系。
第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有机结合的方式就是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其制度优势不只是克服两极分化、宏观经济失衡等方面的市场失灵,还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要求,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对经济制度的研究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围绕基本经济制度所推进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经济思想从生产、分配和交换三个维度阐释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需要指出的是,基本经济制度的每一个方面都涉及过去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所认为的两种相对立的经济形态,现在均包容在基本经济制度中。这种包容性正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方面的制度优势。这种包容性以及各自优势互补的分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重要内容。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和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经济运行分析的新境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也就回归到市场经济的本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我国的经济体制由此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市场化方面的改革,党的十九大明确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两个改革重点: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要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完善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就是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重点,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这是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要制度安排。
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方面的改革,体现在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上。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第一,从需求管理入手建立宏观总量调控机制,明确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突出消费的拉动作用。第二,明确宏观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将合理区间作为政府进行科学宏观调控的目标取向和宏观调控政策运用的主要依据。第三,明确定向调控方向。区间调控并不意味着在合理区间内国家不做任何调控,而是侧重于稳总量,不搞“大水漫灌”式的调控。定向调控以调结构为重点,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差别化地制定调控政策。两者紧密结合,形成稳增长调结构合力。第四,创新宏观调控手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第五,从2015年开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对于“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这是需要在实践中破解的“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对此问题的研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济运行分析开拓了新境界。
第一,产权激励是市场经济最强大的动力源。产权激励制度涉及产权的界定、配置和流转,把人们经济活动积极性和财产权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明晰企业产权的归属、控制以及产权收益和风险,这是稳定持久的激励。相应的产权制度建设就涉及严格的产权保护、顺畅的产权流转、确保产权安全等。
第二,关注存量要素的市场化配置。相比增量要素,存量要素规模巨大。以产权流转方式进行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使被束缚在低效率的产能过剩部门和企业的资源由死变活,在淘汰过剩产能、落后产能基础上,腾出发展的空间和资源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并且使资产向高效率企业集中。
第三,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要素市场配置的载体和平台。我国市场经济起步晚,但起点必须高,市场体系建设的标准必须高。按高标准要求需要补的市场短板,包括:完善并规范金融市场、建设和规范土地市场、发展技术市场、充分开放劳动力市场尤其是人才市场等。
第四,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公平而充分的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竞争政策则是政府为保护、促进和规范市场竞争而实施的经济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方面。所要强化的竞争政策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以竞争为导向,市场主体的培育以竞争为基础,市场秩序建设以规范竞争秩序为基础等。
第五,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政策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一国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抉择。“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加强需求侧管理相配合的思路,体现了宏观调控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结合。
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对高质量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越来越深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创新,其核心是科技创新。这既需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也需要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就是要解决好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
协调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协调成为发展目标,意味着经济发展的目的是追求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个方面的平衡发展。协调成为发展手段,意味着要注重发展的平衡性、系统性与可持续性。协调成为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意味着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标准,涉及产业、城乡、区域等在结构上的平衡发展。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多样性的生物、绿色的环境是宝贵的生态财富。经济发展不仅要谋求物质财富,还要谋求生态财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发展阶段的开放发展,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重视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依托核心技术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融资、生产、服务的价值链,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从过去偏重制造业对外开放,转向涵盖各个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全方位开放。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全民共享是目标,全面共享是内容,共建共享是基础,渐进共享是途径。
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不仅要扛起继续推动全球化的大旗,还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包括:其一,新发展格局是在新发展阶段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是长期战略。其二,在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的同时,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要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其三,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其四,我国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环节要与创新链融合,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关于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规定,实际上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发展理论方面的内容。新发展理念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根据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着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着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着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着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着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政治经济学本来就是研究包含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环节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依托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依据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建立现代化理论。其中包括:依据共享发展理念研究现代化目标;依据创新发展理念研究现代化战略;依据绿色发展理念研究现代化道路;依据协调发展理念研究经济结构现代化,补齐经济发展的短板;依据开放发展理念研究新发展阶段的对外开放等。
总的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立足于进入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以问题为导向创新经济学理论,从经济制度、经济运行、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各个层面研究经济规律,深化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其主流经济学地位将不断得到巩固。
下一篇: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致全国大学生的一封信
- 12-20任刚到沂蒙革命纪念馆调研
- 12-20兰陵县矿坑镇实施“四个强化”措
- 12-20党建引领融合发展 群众诉求即时
- 12-20在临沂!2025山东春晚官宣
- 12-20【全环境立德树人】兰陵县矿坑镇
- 12-01兰陵县矿坑镇人大代表翟昌玉——
- 12-01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展示交流
- 11-19以青春之名,护国旗之威 ——兰
- 11-13兰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垃圾分类宣
- 11-11兰陵县矿坑镇:聚焦村庄清洁“秋
- 11-11“热线·首发”工作乡镇(街道)
- 11-11兰陵县矿坑镇:大街小巷安路灯
- 11-11紧急预案显成效,学子突发哮喘送
- 11-11筑牢乡村振兴健康之基——临沂市
- 10-30兰陵县矿坑镇:持续开展村庄清洁